苏宁爆雷!昔日巨头跌落谷底,一夜之间发生了什么?

三、折戟沉沙:过度扩张的代价
然而,苏宁的衰落也令人唏嘘不已。自 2012 年起,苏宁开启了疯狂的投资并购之旅,如同一个急于扩张领土的将军,不断地在各个领域 “攻城略地”。3.34 亿美元控股 PPTV,试图在视频领域分一杯羹;2.73 亿欧元拿下国际米兰俱乐部 68.5% 股权,跨界体育产业;27 亿元收购万达百货、42.5 亿元收购天天快递、48 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 80% 股权…… 据不完全统计,2012 - 2020 年,苏宁对外投资高达 780 亿元。这些投资看似雄心勃勃,实则埋下了重重隐患。
就拿投资万达来说,张近东曾多次慷慨解囊,助力万达渡过难关。2016 年,苏宁豪掷 123 亿元收购万达集团 3.9% 股权;2018 年 1 月,又出资 95 亿元收购万达商业 4.02% 股权。当时,万达商业承诺会在 2023 年 10 月 31 日之前完成上市,可最终却未能如愿,苏宁的这笔巨额投资也随之打了水漂。2019 年 2 月,张近东又以 27 亿元收购万达百货持有的 37 家百货门店,本以为能捡到 “便宜”,利用这些位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的门店构建全场景百货零售业态,却没想到万达百货连年亏损,成了苏宁的沉重负担。
而对恒大集团的对赌投资,更是给苏宁带来了致命一击。2020 年 9 月,恒大为完成与深深房的重组上市,引入 1300 亿元战略投资,苏宁电器作为最大战略投资者,投入了高达 200 亿元。但恒大未能如约完成重组上市,苏宁的这笔投资无法按期回收,只能进行债转股处理。至此,苏宁的资金链开始断裂,债务问题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。很快,苏宁宣布 “16 苏宁 02” 债券延期两年兑付,曾经风光无限的巨头,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。
四、风雨飘摇:深陷困境的苏宁系
随着投资失误的不断累积,苏宁的现金流被逐渐侵蚀。为了还债,苏宁不得不忍痛割爱,开始大规模甩卖资产。PPTV、阿里股票、苏宁金服等优质资产纷纷被出售,即便如此,也只能勉强维持净利润不亏损,直到 2020 年。这一年,苏宁易购的财报数据令人触目惊心:净利润为 -42.75 亿元,同比下降 143.43%;扣除非经营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 68 亿元;总负债 1352.43 亿元,资产负债率 63.77%…… 到了 2021 年,情况愈发糟糕,苏宁易购净亏损 432 亿元,资产负债率接近 82%,陷入了严重的资金危机。无奈之下,阿里系和江苏、南京国资紧急入局,但这也意味着张近东失去了对苏宁易购的控制权,曾经的掌舵人被迫退居幕后,他的财富也在短短几年间急剧缩水,令人不胜感慨。
在苏宁系中,苏宁电器作为重要的非上市融资平台,在过去为苏宁的扩张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。从 2015 年开始,它共发行各类债券 36 只,累计债券融资 475.33 亿元。然而,激进的收购行为让债务如潮水般涌来,到 2023 年年报显示,苏宁电器资产总额 1249.6 亿元,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 57.03 亿元,负债总额 1344.79 亿元。再加上苏宁易购的 1086 亿元负债,苏宁系总负债超过 2000 亿元,庞大的债务压得苏宁喘不过气来。
苏宁置业作为苏宁系唯一的房地产开发平台,虽然在全国拥有大量优质物业、在建项目和储备土地,开发了众多楼盘,但在地产调控趋严的大环境下,也面临着销售不畅、资金回笼困难等问题。合肥苏宁广场、仙林中心苏宁广场、杭州临平区苏宁广场等项目,因建设单位资金困难,已停工多年,杂草丛生的工地、锈迹斑斑的建筑设备,仿佛在诉说着苏宁的困境。
五、破局之路:曙光还是幻影?
面对重重困境,苏宁并没有坐以待毙,而是在黑暗中努力寻找着破局的曙光。自 2023 年底开始,中信金融资产、中信信托协同实施的苏宁易购纾困项目正式落地,首批 15.49 亿元纾困资金为苏宁易购下属的部分物流园项目带来了一丝生机。2024 年 1 月,张近东正式复出,喊出 “不许躺平,全员创业” 的口号,试图重新凝聚团队力量。他提出聚焦三大板块,稳住线下基本盘,深化下沉市场发展,稳健推进线上业务,同时继续剥离非主营业务资产,比如将 42.5 亿元收购的天天快递以 1000 万元的 “骨折价” 出售。
苏宁易购预告 2024 年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5 亿元 - 7 亿元,但这主要依赖于政策支持和非经常性损益。苏宁易购能否真正稳住阵脚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崛起,一切还是未知数。曾经的零售巨头,如今站在了生死存亡的边缘,未来的路充满了挑战与变数。但无论如何,苏宁的故事都给中国商业界敲响了警钟,盲目扩张、投资失误可能带来的后果是如此惨痛。我们期待着苏宁能在这场危机中找到重生的契机,续写辉煌篇章,也希望其他企业能从苏宁的经历中吸取教训,在发展的道路上稳健前行。
,接收第一手讯息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